这个联想记忆法现在许多人都知道,但在我那个年代能从小学一年级一张白纸的时候就得以获知,的确可以用极为幸运形容。
可以说没有这个融入骨子的技能就没有我高三下学期其中考试全班第58到高考全校第19,当时我将这个方法用于历史地理记忆,将许多知识点用谐音编成了口诀,好多知识点几乎都是一次记熟。
碎片之四。
当年我熟练背下的不仅是生字。
上小学二年级后有一篇课文是写蔡永祥烈士的。
学这课之前因为我小时候去杭州时到过“蔡永祥烈士纪念馆”,所以对这节课略有兴趣,老师还没讲就已经看了一遍。
那个时候是绝对没有老师留预习作业一说的,纯属自己喜欢才看的。
当时因为没有学这么多东西,记忆没有分散,基本上看过一遍就记住了。
后来上课时,吴老师领着大家读课文,因为记住了,所以我就没翻开书,跟着大家一起念。
应该是我当时的举动过于“嚣张”,吴老师直接让全班同学停止了读课文,喊到“田宇你把剩下的背一下”。
全班惊诧地看着我站起来背完了全篇,他们没被夸成学习好是有原因的。
记不清小小年纪就显露出爱显摆天性的我当时是什么表情。
这节课后她直接建议我跳级了。
只有七周岁多一点儿的我不会明白烈士纪念馆的意义,只是知道对着镜头露出了笑容。
……
小学一二年级的记忆基本上如此了。
三年级的记忆是上课没几天就是期中考试,因为直接跳级导致三年级的课程根本就没学,因此考得很不好,至于多么不好忘记了。
那时候的我还是很愿意学习的。
我说的愿意学习,是上课基本上能听课,放学可以在疯玩儿前第一时间完成作业,据说当时有很多小朋友围在窗前等我写完作业一起玩儿。
至于他们什么时候写我就不知道了。
很快期末考试就回到前几名了。
去年回创业城时,父亲找到了当年我写的一篇作文,被评为了“范文”,我原本的构思中,这篇作文占据了很重要的分量。
在我写完回忆录大纲后第一时间就开始两边翻找,父亲在创业城找,我在家里找。
保留的东西多有好也有坏。
好处是可以回忆起更多的东西。
有些时候很多人和事都没有什么印象了,但一看东西就又回想起来了。
坏处是留的东西太多有时候想从中找出某一件具体的简直是太难了。
经过两边同时20多天的翻找,于今天共同确认,截至今天晚上11点前是找不到了。
但有个共识是这篇作文肯定会在未来某个不经意的时间里会再次出现。
于是我在这里留下400字的空地方。
为小学时的范文而留白!
等到找到了,再把它补到这里来。
其实虽然没找到这篇作文,但再次读过的时间离现在还不远,我还是能记得一些,其实就是很多形容词堆砌起来的一个劳动场景。现在看自然是可笑,但当时就是那个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