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参加科举的人!”
小悠:“啥?他们为什么需要‘被保护’?女皇不用自己的名字怎么就能‘保护’别人了?”
大姑:“因为当时有一项不合理的制度——‘避讳’!”
小悠:“避讳?我知道,就是‘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讳之俗源自何时已不可考,有人说是夏商,也有人说是周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姑你所在的汉朝,就已经相当注重避讳了。
比如,《道德经》的开篇之言,我们现在流行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马王堆帛书版却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为‘常’,据说就是因为要避xh05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大姑:“嗯!避讳之风汉代就有,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小悠:“在西汉时因为避讳都把名着给改了,还不算盛行?那唐宋清那时,得有多变态啊!”
大姑:“嗯?”
小悠:“不对!用词不雅!我重新说,我的意思是,避讳到唐宋清时,有多么严苛啊!”
大姑:“嗯!也没多严,就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因此‘虎’字被避讳,一般用‘武’或‘马’来代替。”
小悠:“哈哈哈!还好‘武松’不是唐代人,否则‘武松打虎’岂不成了‘武松打马’啦!”
大姑:“还有,由于唐朝是李姓的天下,所以那时的人们不能吃鲤鱼,因为‘鲤’与‘李’同音。”
小悠:“让鱼改个名字不行吗?”
大姑:“应该是不行的!因为唐代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有记载,‘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卖者杖六十’。”
小悠:“不能吃也不能卖,谁敢贩卖就要打六十大板。而且只是跟‘李’同音,字还不是一样的,这也太过份了。幸亏明朝的姓朱的那些皇帝没有说不准百姓吃猪肉,这一点给老朱家点个赞!
但是大姑,这些都是针对全天下人的呀!您之前说‘尤其是那些参加科举的人’,这个‘尤其’体现在哪?”
大姑:“唐代大诗人李贺知道吗?”
小悠:“知道!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享有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
大姑:“嗯!这李贺当年就参加过科举考试,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了到长安应进士举的资格。但是当时有好事者指责李贺,说李贺的父亲名为‘晋肃’,而‘晋’与‘进’同音,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是犯了父讳,虽然有名家韩愈为李贺争辩,甚至专门写了《讳辩》一文,但还是无力平息舆论,于是李贺最终未能参加进士考试。”
小悠:“‘晋’与‘进’同音,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这也太离谱了!话说回来,李贺他老爹岂不得恨死自己的名字啦?”
大姑:“是啊!在那个避讳盛行的年代,人们无力改变这一不合理的规则,只能改变自己的名字来适应规则。”
小悠:“可是汉字就那么多,这怎么避呀?”
大姑:“所以,女皇她老人家就新造了一个字。”
小悠:“哦!对!新造一个字,这样后人就容易避讳了,而且古籍名着也不用惨遭毒手了。但是,曌(zhào)这个发音很常见吶,比如‘照’,还是很容易‘犯讳’呀!”
大姑:“韩愈在《讳辨》中曾有提及,唐朝名字为单字的皇帝一般都不避同音字,这种说法在历史上有佐证,如女皇的丈夫名为李治,其‘治’与‘制’同音,但是女皇下的诏书也称为‘制’。”
小悠:“哦!临朝称制!”
大姑:“嗯!再比如,女皇改唐为周之后,诗人杜审言(杜甫的祖父),曾写过一首诗,名为《大酺》(酺pu,大酺:聚饮。封建帝王为表示欢庆,帝赐大酺,特许民间举行大聚饮三天。后用以表示大规模庆贺。)
全诗是:‘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照江东。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日久属年丰。’
诗中有一句‘新妆袨服照江东’,其中的‘照’字,用的就是原字,没有避讳。”
小悠:“何以见得这诗是在改唐为周之后写的呢?”
大姑:“因为诗中有‘火德云官’之称,这是源自五行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周是火德。”
小悠:“哦!这么说来,女皇的真名,很有可能是‘照’,但是这个字使用频率非常高,于是女皇便想办法新造了‘曌’这个同音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以免去大家的‘避讳’的烦忧。”
大姑:“嗯!”
小悠:“原来,女皇改名动机,是出于对臣民的保护,护他们免受避讳之苦,跟迷信不迷信的,没有关系。”
大姑:“嗯!但这只是我个人的推测!”
小悠:“懂!保命符贴上:‘姑侄闲谈,非学术讨论,既不严谨,也不科学,如有不妥之处,请忽视!’”
南北
小悠:“大姑,资料上说,吕后是砀郡单父县人,也就是今山东省菏泽市单县人,而她老公刘邦则是沛丰邑中阳里人,即今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这两口子一个在山东,一个在江苏,隔了好远了,这姻缘线是怎么牵上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