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朕真的不务正业 > 第577章 让格物赢在起点(第2页)

第577章 让格物赢在起点(第2页)

口市,在宣府的城外,现在是准备冬藏的最后一段时间,整个口市遍地都是白菜,搭配白菜售卖的是盐和海带,这三种货物,是整个草原度过冬天最重要的物资,除此之外,便是煤。

石茂华在口市转了一整天,和口市的监当官聊了很久,询问了价格,货物的交易量等等。

直到天黑的时候,石茂华才心满意足的回到了馆驿,他将一路上的见闻写在了奏疏之上,直到庞宪提醒他,休息时间到了,石茂华才意犹未尽的放下了手中的笔。

诚然,大明现在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现在的大明真的很好,他看到了大明百姓和边民们都能安居乐业,这就是对他一生最大的宽慰,谭纶没有看到安居乐业的场面。

石茂华的车驾走过了七十丈的怀来大桥,走过了居庸关的隧道,走过了居庸关,抵达了大明西土城之外,最终下榻了京师的会同馆驿。

石茂华在京的家宅,皇帝已经在石茂华出发之前就收拾好了,现在正在安排人做最后的入住清洁。他的家人都被接到了京师,他将在京师颐养天年。

石茂华将自己路上见闻和致仕的奏疏,送到了宫中,致仕但是不准回乡,防止地方继续诞生无法处置的势要豪右,徐阶兼并了松江府四十万亩田,是华亭的半县之家,这就是教训。

大员致仕不得归乡,也是一种夺情,落叶无法归根,但可以陪葬西山陵寝,成为万历维新功臣簿上的一员。

一如矛盾说给大明带来的政策上的改变,公私论带来的变化也是潜移默化的,一点点的在改变着大明,像石茂华这种对国朝这个大明最大集体有巨大贡献的功臣,不仅仅是皇帝的忠臣,更是大明的功臣,是大明万方黎民的功臣。

朱翊钧非常欣喜!

因为石茂华在不处理庶务,见证了绥远王化的进程之后,身体变的硬朗了许多,朱翊钧并不打算让石茂华继续消耗心力了,加官太子太师,准了石茂华的致仕奏疏,又给了石茂华一个讲武学堂的闲差,和已经退休的马芳、刘显两人,组成了退休三人组,专事大明庶弁将培养。

“不是朕抓着一个人好用就往死里用,这人都要有点事儿做,否则无所事事心气儿就泄了,病就找上门来。”朱翊钧解释了下自己如此安排的原因。

心气儿是什么?朱翊钧也不知道,但他见过好多,都是如此,忙忙碌碌一生,卸下了身上的担子后,病就立刻找上门,有的甚至挺不过一年,就会撒手人寰。

“陛下,李乐在殿外候着了。”冯保提醒着陛下,李乐还在京堂,要述职之后,才会离开。

“宣。”

李乐走进了通和宫御书房内,恭敬见礼。

“爱卿在南衙做的事,朕都知道了,做得很好,朕非常欣慰。”朱翊钧让李乐平身坐下说话,开头第一句就是夸奖。

“承蒙陛下谬赞,臣不敢据功,这都是陛下运筹帷幄之圣德庇佑,臣才能浅薄,才有展布之机,食君俸自当忠君事。”李乐赶忙俯首说道,做的不是很好,刚刚接掌巡抚之位,也有操之过急之事。

“朕还记得当初,爱卿在全楚会馆摆了王次辅一道,到现在王次辅都念念不忘呢。”朱翊钧说起了旧事,这就是叙旧,叙旧就是联络感情。

朱翊钧和李乐聊了点旧事之后,才说起了李乐的奏闻。

“朕不能下旨禁奢,因为做不到。”朱翊钧略显无奈的说道。

李乐倒是颇为认同的说道:“陛下,臣提到这件事,是希望引起先生的重视,这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就能见功,臣已经吹求太急,闹出了笑话来,这种事,只能徐徐图之。”

“若是下旨禁奢,恐被奸猾之徒假借圣意行不义之事。”

面对金钱的蛊惑,大明现在弥漫着一种竞奢的风气,朱翊钧没有下旨禁止奢侈,因为下旨也没什么用,凭白的消耗大明皇帝的信誉,虽然朱翊钧的信誉无限大,损耗一点无碍。

可问题是,禁奢令会成为一些人的工具,比如巧设名目掏空府库,比如恐吓富人财敲诈小人命、比如假借禁奢之名横征暴敛。

大明不只是一次发生过这样的事儿,比如万历十五年起,因为对张居正新政的全面推翻,大明国朝财税再次恢复到了让人不安的、隆庆六年的水平,而又因为万历皇帝修皇陵预算超过了800万两白银,国帑内帑空空如也。

为了收税,万历皇帝启动了矿监,就是让内署的宦官前往大明各地设卡抽分,万历皇帝只要银子,这些宦官到了地方,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比如到南京的太监,不知道什么时候,把朱元璋孝陵的林场都给卖掉了。

宦官收税素来如此,对于银子的狂热追求,让他们对于征税没有任何法度可言,就是完全、绝对的自由征税。

矿监在横征暴敛,而地方也是抓紧了这个机会,巧立名目,开始共襄盛举,大明变得乌烟瘴气了起来,国势肉眼可见的败坏了起来。

矿监的斗争一直到天启元年才结束,历时超过了三十四年,最终万历、泰昌皇帝,两次下诏召回宦官,才算是停罢矿监之事,矿监不再聚敛,但地方设立的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可没有取缔。

整个斗争过程,就是国失大信,人心启疑的三十四年,在这段时间,透支了皇帝和朝廷所有的信誉,换来了并不是很充足的税收。

放弃张居正新政的所有成果,换取一时的苟安,可能是万历皇帝最后悔的事儿,因为后来真的很缺钱,当倭国进攻朝鲜,朝臣们喊着进攻倭国本土,灭倭的时候,万历皇帝只能选择和谈。

下一道不能执行的政令,就是给地方巧立名目的借口。

李乐是回京述职的,不是给先生、皇帝施压的,他也没那个本事,就是发现了现象,请朝廷警惕而已。

“南衙操戈索契的那些百姓,现在怎么样了?”朱翊钧面色严肃的问道。

“现在都在造船厂和官厂做工,陛下,现在各个地方,各行各业,都缺人缺的厉害。”李乐说起了安置工作,这都是劳动力,大明哪哪都缺人,连在鸡笼岛的淡水镇、兴隆庄都跑到南衙招揽木工了。

朱翊钧还以为这些百姓会被为难,但看来他想多了,这里面不是法不责众,而是大明的用工荒,缺人。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