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小说

精英小说>蛊士 > 第20章玄武门之变(第7页)

第20章玄武门之变(第7页)

魏徵说:良臣使自身获得美名,君主得到赞誉。忠臣自己遭祸被杀,君主也陷入凶恶境地,国破家亡,只得到一个忠臣的空名。

魏徵知道,能够决定他是忠臣、还是良臣的,并不是自己的作为,而是君王的行径。也就是说,君主纳谏,使其成为良臣;君主顽固,使其成为忠臣。这世上可以没有魏徵,却不能没有唐太宗。

李世民的回答也非常耐人寻味:“君但莫违此言,我必不忘社稷之计。”

纳谏只是贞观君臣的一面。

经历过天下之惊变,面对历史的殷鉴,他们怀有相通的理想。唐太宗曾说过:“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畏惧什么呢?畏水能覆舟,所以先存百姓;畏偏听则暗,所以寻求群体的力量。

唐太宗。图源:网络

北宋时,包拯说过这样一段话:

“臣闻唐太宗英明好谏之主也,魏元成忠直无隐之臣也,故君臣道合,千载一时,事无不言,言无不纳。”

好像只要臣子敢谏、君主纳谏,就能使得天下大治。

窄化的理解暴露了宋臣悲哀的处境,他们看起来与皇帝共治天下,尊严比之以往更高了。然而,宋朝的皇帝崇尚分权制衡,战战兢兢害怕丢失权势。臣子更多时候只是工具,而非同行之人。

熙宁三年,王安石求去。宋神宗责怪道:“朕与卿相知,近世以来所未有,所以为君臣者形而已,形固不足累卿;然君臣之义,固重于朋友。若朋友与卿要约,勤勤如此,卿亦宜为之少屈。朕既与卿为君臣,安得不为朕少屈?”

大意是:我们俩的交情太深了,君臣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朋友邀请你去做某些事情,你应该要委屈一下自己。更何况我们是君臣,难道就不能为我委屈一下自己吗?含情脉脉,令人感动。

后来,这般有爱的宋神宗既无法保护王安石在政敌的攻击中全身而退,也抑制不了自己的揽权之心。王安石最后还是力不从心。

唐太宗与魏徵的君臣之义,正如贞观之治一般,只是历史的昙花一现。

05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逝。唐太宗痛哭流涕,为之神伤。没过多久,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四。

然而,两人的结局都不太圆满。

这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英明一世的唐太宗逐渐展露出昏聩的一面。

当时,侯君集、杜正伦与太子有染,一个被杀,一个被贬。魏徵曾经推荐过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唐太宗不得不怀疑,魏徵是不是没有表面看上去那么正直,他有没有可能结党营私呢?

随后,唐太宗得知,魏徵曾经写下自己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估计是打算把好名声传之后世。魏徵有了好名声,那自己不就成了被劝谏的昏君吗?唐太宗越想越气,完全丧失了判断力。

于是,他废除了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的婚约,还下令推倒了魏徵的墓碑。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亲征高句丽。如果放在以前,定会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这一次没有了。唐军虽然取得大胜,太宗还是后悔了。回师之后,他叹息说:“魏徵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于是他又重新立起魏徵的墓碑。

最后的最后,唐太宗还是那个千古无二的开明君主。

在中国古代,一个帝王如唐太宗这样的明君,尚且避免不了走向昏庸;一个朝代如唐朝这样盛大的王朝,尚且不能走出“克终者寡”的历史规律。那要如何寻找出路呢?

魏徵留下的这个终极问题,只能待后人解答。

【清】刘源:《凌烟阁功臣图》之魏徵。图源:网络

参考文献:

【唐】魏徵等撰:《隋书》,中华书局,1973

【唐】刘昫等撰:《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

【唐】吴兢:《贞观政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唐】魏徵等撰:《群书治要》,中华书局,2014

【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