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支乐队,最具代表性的一批作品?已经都是“用过了”。
若是再选他们的作品,这张《摇滚圣经》专辑的含金量还比不上乐队以前发行的一张“普通专辑”,那就太离谱了点。
所以,罗杰只是稍作犹豫,就将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排除在外。
这两支乐队大牌倒是够大牌了,可惜已经是“用过了”。
除了披头士乐队和滚石乐队之外,英伦摇滚这一分支当中,可以称得上大牌的乐队也是有不少的。
诸如【模糊(br)】乐队、【山羊皮(suede)】乐队、【绿洲(oasis)】乐队、【电台司令(radiohead)】乐队、【缪斯(e)】乐队、【北极猴(arkeys)】乐队等等,随便一个拉出来,在摇滚乐坛的影响力都不小。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都配得上《摇滚圣经》这个名字。
罗杰将脑海中的数千首歌几乎翻了个遍,足足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对比,才终于做出了“最终决定”。
【电台司令】乐队发行于1997年,被称为“英伦摇滚的巅峰之作”的专辑《ok-puter》。
如果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来形容这张专辑有多么的“伟大”,下面这句话应该是最恰当的描述:
在英伦摇滚的领域内,《ok-puter》的地位,差不多相当于迷幻摇滚的《月之暗面》、华丽摇滚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布鲁斯摇滚的《天堂的阶梯》。
放到整个摇滚音乐这个“大圈子”里,对于这张专辑的评价或许会因为歌迷个人的音乐审美而有所变化。
但在英伦摇滚这个“小圈子”,《ok-puter》这张专辑就是毫无疑问的“封神之作”,甚至要超过滚石乐队的同名专辑,又或者是山羊皮乐队的《g-up》。
从主题上来看,《ok-puter》是一张典型的“反乌托邦”专辑。
就像是经典小说《美丽新世界》、《这完美的一天》那样,描绘出了一个由科技控制人类、情感隔离、所有的一切都被既定的程序所设置,地球就仿佛一座巨大的工厂,而每一个人类,就像是工厂中的螺丝钉一般。
而在表现手法方面,电台司令乐队将电子琴、大提琴、钟琴、电子合成器等等众多的元素融入到这张专辑之中。
某种程度上,《ok-puter》这张专辑,已经是带有相当浓烈的“实验摇滚”元素。
即便是在专辑发行二十年后来听,依然是非常前卫且大胆的尝试。
即便是电台司令乐队自己,也无法再次复制这张专辑的成功。
可以说,在整个九十年代的摇滚乐坛,没有任何一张专辑,能够比《ok-puter》更加完美、更加令人为之痴迷。
唯一可能带来麻烦的,就是这张专辑“反乌托邦”的主题。
所谓反乌托邦,就是和“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截然相反,通常表现为反人类、极权政府、生态灾难或其他社会性的灾难性衰败等等。
例如电影《饥饿游戏》的背景,就是典型的反乌托邦式社会。
反乌托邦主题在全世界都非常的盛行,受众极为广泛。
尤其是在西方社会,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资本主义、财团、金融寡头发展到极限,便是会让整个社会进入“反乌托邦时代”。
甚至于,自从《美丽新世界》等著名的反乌托邦作品诞生之后,由于对“反乌托邦”的恐惧,更是加剧了平民阶层和“上流社会”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自然而然地,后者对于各种反乌托邦题材的作品,都是不可能有什么好感的。
不过,看看文学界和影视圈里层出不穷的反乌托邦作品就知道,没好感是一回事,但这并不影响那些“资本家”们利用反乌托邦主题的流行,去大举的圈钱。
至于所谓“上流社会的感官”?
在绿油油的美元面前,谁在乎这玩意?
罗杰也只是稍微犹豫了一下,便是将题材方面的顾虑抛到脑后,选定这张《ok-puter》专辑,作为下一张《摇滚圣经》的作品。
自然,专辑的名字不会再叫《ok-puter》。
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科幻小说《银河系漫游指南》当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好的,电脑(ok,puter),我现在要全手动控制!”
正是这句台词,触发了电台司令乐队对于科技生活的思考,从而创作出了这张“科技控制人类”的反乌托邦专辑。
在九十年代,“电脑”这个单词,也是科技、未来感的象征,用作专辑的名字,没有任何的问题。
但现在已经是2013年了,电脑早已普及,只是一件普通的家用电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