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妃的想法,跟旁人总是不一样。
萧明钰和薛池,也是观望态度。
建弘帝却说:“得让她吃点苦头。”
议论纷纷里,薛湄从岭南种植的第一批土豆到手了。
她带着三十条船队,装着她的钱财与一万斤红薯、一百斤土豆,前往魏国去了。
她要用五年的时间,给世人一个震惊的效果。
她身边跟着的人,仍是她的戴妈妈。丫鬟们除了几个小的,其他人都没有跟上。不是她们不忠诚,而是薛湄的生意太大了,处处都需要她们,恨不能把她们一个人当十个人用。
慢慢的,丫鬟们也有了自己的心腹。
以及家庭。
萧明钰没有跟着,因为薛湄给弥尘法师的海船造好了,萧明钰想跟着出海,去看看海上的生活。
这是他的好奇。
阿南由rǔ娘抱着,薛湄和萧靖承站在甲板上,俯瞰黄昏时候两岸风光。
“这次可是把牛皮吹大了,你真的能收场吧?”萧靖承问她。
第911章尾声(26)
时间飞逝,一转眼就是五年。
五年光阴,落在每个人身上都是不一样的。
建弘帝在四年前就退位了,他现在是太上皇,皇位传给了太子姜瑾。
太子姜瑾登基,年号延平。新皇帝看似沉稳内敛,实则手段强硬。
楚国之前推广《千字文》,效果很不错。虽然不可能全民脱盲,但对于有心上进的han门学子而言,是打开了一条通天之路。
他们不再需要昂贵的启蒙,就可以认字了。认字之后,只要心智坚毅,就能念书,就能打破望族对官场的垄断。
姜瑾登基第一件事,就是开恩科,全国大考,直接把梁国半遮半掩的科举制,推广到整个楚国。
应考学子高达五千人。
姜瑾依照薛湄那科举制的规矩来,先考秀才,再考举人,然后是进士。
进士设了三榜,取前十人,直接入官场,或下方地方历练,落在六部做闲差,慢慢熬资历;剩下的人进翰林院,继续读三年书。
这三年,就有专门的夫子,教导他们专门的治国策。
至于秀才,他可以免个人赋税,官府每年补贴他一个人的口粮;举人,他可以免全家赋税,官府补贴他全家口粮。
“读书就有光耀前途。”
第一次科举,新皇帝把此事深深种进了百姓心理。
望族们想要阻拦,已经晚了。任何民心所向之事,都是无法阻止的。谁想开历史的倒车,历史的滚轮就会碾向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