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牌》的大卖,直接打破了“明星+大制作=票房保证”的定律,他的《洗牌》不仅仅是剧情中的洗牌,而是对文艺界的一次洗牌。
他告诉文艺界,他不做营销,不请明星,不花那些钱,照样能拍出观众喜欢的高票房电影。
《洗牌》对于很多想要逐梦的年轻导演,成为了一种象征。
他们终于看到,电影不再是资本的玩具,他们也有机会用自己的力量拍出一部大众喜欢的电影,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再加上银河传媒一直采用的‘素人策略’,更是对电影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当观众们发现,一个个鲜活生动的角色,竟然都是默默无闻的普通人所饰演的时候,他们对大牌明星的盲目崇拜开始动摇。
资本方也开始反思,明星天价片酬背后,是否真的能带来相应的票房回报。毕竟,再多的粉丝,也难敌广大路人观众的选择。
每一次变革,都注定会触动既得利益者的敏感神经。
牵扯到太多人的利益,这让顾白隐隐约约成为众矢之的。
他自己也发现了,以前和他来往多的人逐渐在减少和他的来往,甚至连群星传媒和他的关系都冷淡了不少,幸亏还有宏达传媒这个老朋友。
当蛋糕被重新分配,当旧秩序面临挑战,那些手握资源和权力的既得利益者,自然会感到不安和恐慌。
这个时候,银河传媒却开始一部一部地拍非遗文化纪录片,还砸大价钱做非遗文化主题园,迅速赢得了□□门的青睐。
有人惊呼,说这招也太狠了,顾白竟然直接舍弃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抱上官方的大腿来保护自己,不愧是将整个电影圈的水搅浑了的人物。
但也有人冷眼旁观,等着看顾白的笑话。
在他们看来,顾白不过是玩了一出声东击西的把戏,表面上服务大局,实则包藏私心。这种两面讨好的做法,能维持多久?等到利益输送不到位,钱又没搞到手,他还能剩下什么?
有个自媒体对此进行了评论:
“顾总作为银河集团的掌舵人,向来以果敢和远见著称。他总是能做出看似冒险、实则构思紧密的商业行为。然而近期,他在纪录片和主题公园领域的大手笔投入,还是令不少人感到意外。
目前能看到顾总非常看好这一领域,但是纪录片还是非遗文化主题园,都不是一个能快速见效、短期盈利的领域。动辄几十亿的投入,动辄数年的回报期,这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
现在他的行为太冒险了,我不知道银河集团到底还能掏出多少资金来,但这样的投入对于投资者来说
并不是好事。要知道,银河集团现在已经不是他一个人的银河集团了,这并不是个好的信号。”
这篇评论表面上貌似中肯客观,有个问题就是,它是从纯商业角度来分析顾白的决策的。文章巧妙地回避了文化投资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长远发展的积极意义,而是将焦点全部聚集在了短期利益和投资回报率上。
这其实就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策略了,有时候,攻击对手并不需要欺诈隐瞒,只需要巧妙转换视角,就可以达到目的了。
很明显这背后大概率有竞争对手的影子,渲染银河集团面临的经营危险,动摇投资者和大众对银河集团的信心。
很多人对文章的观点很不满,他们认为这篇文章完全是站在资本的立场,用功利的眼光来看待顾白的决策。顾白投身非遗纪录片和主题公园,彰显出一个企业应有的文化情怀和社会担当。如果银河集团真一味追求利润最大化,把观众当作提款机,这才是大问题。
也有人被这篇文章给说动了,他们对顾白近期的决策感到不解,甚至是不满。
“顾总真的是,他不懂观众喜欢看啥吗?拍《洗牌》或者《南柯一梦》这样的大片不好吗?搞非遗文化可以,慢慢来啊,你别整个直接投身进去啊……”
“我也觉得,这个东西量力而行吧,而且我真的对纪录片没兴趣。”
“对……虽然纪录片很有意义,我也明白顾总为什么想做这个,但哎感觉有点……我真的担心银河集团倒闭。”
“不会啦,银河集团体量那么大不会倒闭的。”
“要我说,就该给顾总一个教训,我们都不去看这个纪录片,让他狠狠地赔一笔钱,这样他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对,顾总一路以来太顺了,我觉得得给他个教训,不然他以后肯定搞各种玄乎的事。”
“是的,我们集体不要买纪录片的票,这是爱之深责之切,不能再纵容顾总了!”
“顾总每一次行动都这么冒险,还不是我们这些粉丝给他担着吗?他这样下去迟早会出问题的,我们得帮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