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宁朝开始轰轰烈烈的海外事业,罪犯们也有了一个新的去处,去别国采矿,没有工钱的那种。
这是宁朝外部的改变,而宁朝的内里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唐林的官吏六房制度,由上及下在层层改变。
而且朝廷在此基础上,还给不同府县的胥吏定了额,也就是说,不管如何,胥吏的数量只能在这个人数内,不可过多。
初期的确麻烦,但是慢慢地,所有地方官员发现,胥吏好管理了,当然中央的胥吏依然难弄,毕竟中央不是地方,他们本来就分成了六部,下面的六房根本没必要。
如此功绩,本可以让唐林升迁,不过泰安帝还想缓一缓,吏部右侍郎快要告老还乡了,如果现在升了,这个位置就轮不到唐林了。
相反,如果现在压一压,吏部右侍郎的位置空出来,那么唐林官升两级,坐上这个位置就不会出现太多的闲言碎语,毕竟他的功劳足够。
只是想起吴尚书的那张脸,泰安帝就有些为难,吴尚书是真的认为唐林调回来,一定会进户部的。
永兴府的变化更是大,这两年唐林将永兴府的道路全部修整完了。水泥加上石头,下雨天也不用愁,打着伞,踩在路上,路上还很少有积水,现在下雨也关不住永兴府百姓那个玩乐的心。
只是永兴府的小童们少了一项乐趣,再也没有积水让他们踩了。
而永兴府的房屋,更是焕然一新,城中破旧的房屋没了,取而代之的是风格一致的房屋,统一由官府建造。
因为这,户房的王司户乐的嘴巴都合不上,虽然前期花的多,但是后面赚得也不少,虽然又投入到其他地方去了,但他也开心。
因为经济充裕,永兴府每个城区都有一所官学,辖下的县里也都有两所,根据需求不同,划分院子。
这两年,永兴府的教化呈
现一种由下而上的趋势,上面的学子并没有大变,虽然科举时多了几个,但也没有多很多。
反而是那些幼童,唐林更加重视,他所要的不是永兴府出了多少举人、进士,而是永兴府能多些识字的百姓。
所以唐林一直鼓励百姓送孩子去官学,认识几个字,而且因为有府衙的资助,官学的束脩并不贵,永兴府的百姓们都能承受的起。
并且为了提高识字率,唐林还利用安置房,在安置房内放了写字板,比唐林小时候练字的高级一点,至少是匠人精心制作的。
由府衙胥吏担任先生,在晚间教百姓认识几个字,为此还有关于这些“字”的有趣故事,是当初唐林教小满识字时用的。
那时候不去安置房认识几个字,听一听故事,跟别人聊天都没话题,特别家里的孩子还爱听,日日吵着要去。
现在,在永兴府认识字已经不稀罕了,能写两个丑字的也不稀罕,有一笔好字的才稀罕,要求拔高了许多。
而官学也有了改变,启蒙院是孩子们最开始待的地方,也是束脩最低的院子。
之后根据天赋,先生再建议孩子去不同的院子,比如律学院、医学院、算学院等等,由礼房都学统管,只是束脩也会有变化。
当然家长的意见为主,若是天赋一般的孩子一定要去儒生院,那也可以进。
可以预见,等到这批孩子成长起来,永兴府绝对会一鸣惊人,只是可能会要好几年的时间。
这个功劳也不会落到唐林的身上,可唐林不在乎,在他看来,只要对百姓们好就可以了。
而在医疗方面,唐林让医都学会定期请永兴府的郎中交流,得到少见的医书后,也会放到医书房,供郎中们翻阅。
鼓励郎中们开设医馆,虽然还是贵,但是以前是贵到让人无法承受,现在是小贵,在百姓的承受范围内。
苏女医到底不甘心,她学医多年,除了喜欢医道外,更是想要救人,而且苏家教她的,多是方脉科、针科。
妇人科是她自己摸索出来的
,只要不将苏家的那些流传出去,只是教妇人科的话,完全可以。
于是在征得唐林的同意后,她去了府衙登记,成为了三等医者,除了去官学的医学院教授外,还开了家医馆,去慈幼院,找了几个有天赋的女童,有意向的就收下,成为医馆学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