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年间的第一次革新,仅维持一年,便以守旧派的坚持和范仲淹等人的贬谪为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范仲淹提出的学院和完善的科举制度并没有被剔除。
相反,随着学院的推行,这次革新的余波甚至影响了往后近千年的时间。
在晏殊和范仲淹正进行着升迁到贬谪到升迁这个过程中,蜀地的眉州眉山一户姓苏的人家里有个孩子降生了。
这是家中的次子,前面还有一个长兄和姐姐。
兄长叫景先,女儿名八娘。
其实在八娘之前,还有两个女儿,只是都早夭而亡。
次子取名苏轼。
又过了几年,苏家的长子景先八岁而亡,次年家中的女主人生下了最后一个孩子,幼子取名苏辙。
这家也是奇怪。
男主人当了二十多年富家少爷,成亲生子后也一如从前,直到母亲去世,原以为十拿九稳的功名却落了空,这才收了心思潜心念书。
“爹,您可真行!”苏轼一家三口出现在姜烟身边,苏轼看着被提溜回去读书的自己,再看看当时还在襁褓里的弟弟,忍不住叹气:“您自己读书也就罢了,弟弟才多大?他都听不懂,您还要他来读书。”
苏辙抬手,颇为傲娇的说:“哥,你自己不乐意,不要代表我,我暂时还不想被代表。”
他那个时候只是不会说话,如果会说话指定能跟着他爹念上两句。
苏轼抬手搭在苏辙肩头,轻轻摇了一下他:“弟弟!”
“弟弟听不见。”这么多年下来,苏辙早就看透了这个哥哥的纯真性子,翻着白眼说:“行了行了!你再多说几句,爹就要大扫帚抽你了!”
说着,对面的苏洵已经提起了院子里用来清扫的大扫把。
“爹!”苏轼跳到苏辙身后,灵活得和他那个微胖的身材总有那么一点点的违和。
“你别叫我爹!”苏洵抬手,觉得自己这一身养气功夫都是被这个儿子给折磨出来的。
谁家小儿如此活泼?
眉州眉山苏家次子!
就连姜烟站在三人中间都能深深的感觉到,苏家这快活的氛围。
“看这些没意思。”苏轼迅速换了话题,摆摆手道:“走走走,姜姑娘,我带你去吃我们本地的美食。”
苏轼摸着在宽大衣衫下不怎么看得出来的小肚子,满脸怀念的就要带着姜烟去吃好吃的。
还非常老道的念:“我记得家门口往前走会儿就能遇见个摆摊的老太,她家的凉茶最好喝。再走到前头镇子上,卖花阿娘隔壁摊子的糕好吃。还有猪肉张对面的那家糖水铺子,滋味甚美啊!”
在明末清初的辣椒传入国内之前,四川并不嗜辣,而从小长在蜀地的苏轼更是喜甜如命。
这三两句里说出来的几乎都是甜食。
姜烟眼睛发亮,脚步欢快的要跟着苏轼去吃好吃的。
身后却突然传来苏洵拿着扫把杆子敲篱笆的声音:“走什么走?这里怎么就没意思?为父苦读,为你们做榜样,这还没有意思?”
姜烟和苏轼脚步顿住。
“爹!”苏轼转身,明明父子三人如今看起来的年纪也相差不大,苏洵的白发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