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为猖狂的几股山贼强人竟然在右扶风和左冯翊辖地活动,甚至敢前往长安城外城郭的官道袭击商旅。
一时之间,整个长安城和三辅地区人心惶惶,百姓到了午后就不敢再离开城郭了。
最让人们感到不安的是,这些山贼强人打出的竟然是霍党的旗号。
他们号称是羽林中郎将霍禹的旧部,如今起事,是为民请命,要天子为霍家正名,立霍光外孙刘柘为太子。
在地广人稀的古代,山贼强人时时都有,是绝不可能完全禁绝的。
想要减少山贼强人的数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将国家治理好,让百姓吃饱穿暖。
当今天子在此事上做得已经很好了,三辅附近更是数年都没有出现过像样的山贼强人了。
以至于不少郡国都尉和县尉缉盗抱怨盗匪太少,没有立功的机会。
如今举着霍党旗帜的山贼盗匪汹汹而起,竟然有几十上百股之多,加起来达到了万余人。
这些霍匪虽然不会得到百姓的支持,但仍然让各郡各县的兵卒亭卒疲于奔命,四处追讨。
整个三辅及周边一代“热闹非凡”,不少郡国守相纷纷请求天子调兵协剿。
接着,就有百姓传言,这些霍匪真的是霍大将军和霍小将军的余党,如今是要扶皇长子刘柘上位。
谣言之所以能够传播,是符合百姓猎奇的心理。
在大汉开疆拓土且扶摇直上的十几年里,总有被时代遗忘的人。
他们没有赶上时代的浪潮,当然会自怨自艾,进而将这种怨气转嫁到朝堂和天子身上。
现在听到对天子和朝堂不利的谣言,当然会添油加醋地传播。
没用多久,谣言就形成了甚嚣尘上的态势。
随着这种谣言的产生,另一派百姓也争抢着要发声。
他们坚信天子遇刺案、长安巫蛊案和三辅霍匪案同时爆发,罪魁祸首就是暂居在椒房殿的霍成君。
而所有的矛盾在这个时候爆发,当然是因为刘柘再过大半年就要回长安了——到时候他会成为大汉的储君。
于是,这一派百姓提出了自己的诉求,叫嚷着要让天子废后,然后另立储君。
民心最后都会汇聚成百官之心,进而反馈在朝堂上。
从正月的下旬开始,各地奏议废后的上书就多了起来,而且是一日比一日多。
最多的一日,公车上书室总共收到了一千多份奏书,而其中八成都是奏议废后之事的。
法不责众,放在天子身上也一样,在这样声势浩大的废后舆论之下,天子似乎也强硬不起来了,非常罕见地没有出手处置任何一个上书之人。
“废后”一派也许是看到一丝希望,竟然开始到明光宫附近跪坐请命,逼皇后自行上书请废。
执金吾简寇多次出动巡城亭卒驱散,但是却因为人手不足,始终没有将这些人给逼退。
最终,天子连下三道诏令,对皇后进行告诫,责其“自省自查”,才勉强让百姓满意。
南边的广陵王将天子和霍氏视作一党,称其为假帝。
北边的霍匪则抨击天子薄恩寡义,称其为昏君。
中间的百姓认为天子为情所困,没有雷霆手腕。
一时之间,大汉上下陷入到了一种动荡当中,所有人的矛头都莫名其妙地指向了天子。
偏偏这个时候,从未央宫里传来了天子伤势转重的消息。
顿时,百姓官民更加人心惶惶,他们不知道这强盛了十几年的大汉会走向一条什么路。
从强盛太平到四处着火,仅仅只用了几个月。
这态势看似诡异并且难以置信,但是却又有其内在的逻辑。
这是一人独治的封建王朝的弊端,国运全部寄托在天子和其继承人的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