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工作室之后,周彦带她们去找了洪欣,让洪欣带着她们在工作室玩玩。
如果没人带着深度体验,只是简单参观,其实电影工作室这边真没什么好玩的,不到十分钟就能从上到下,从里到外走一遍,一头雾水的进来,然后一头雾水的出去。
洪欣跟静香是认识的,虽然谈不上熟,不过平常见面之后,也会说上几句话。
听周彦让自己带她们在工作室玩玩,洪欣笑道,“正好霍导的新电影在做,我领你们去看看。”
“哦,老霍的新电影已经开始做后期了么?”
霍建起拍新电影的事情,周彦当然知道。
今年《赢家》上映之后,反响很不错,所以霍建起也就再接再砺,开始了自己第二部电影的拍摄。
这部电影依旧是霍建起导演,他老婆苏小卫编剧,然后汤臣电影公司投资,燕京制片厂制作。
当然了,虽然说是燕京制片厂制作,但是摄制工作其实都是周彦的工作室做的,等于是燕京制片厂把摄制外包给了周彦的工作室。
也有人开玩笑,说周彦的电影工作室是燕京制片厂的分厂,因为工作室里面的人很多都有燕京制片厂的编制。
像洪欣他们,名义上,还是燕京制片厂的人。
双方的关系,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业内人士大部分都知道。
有些人会说些酸话,甚至在中间使绊子,指责他们这样是违规的。
如果这种指责是十年前二十年前出现,那周彦他们还真有可能会有麻烦,但现在已经是什么时候了?时代早就不一样了,国家电影正在大刀阔斧地做改革,周彦跟燕京制片厂的合作又算什么?
再说了,就周彦跟韩三坪的背景,不至于被这点小事情影响。
有人说他们在挖社会zy墙脚,但事实上,洪欣他们除了编制在燕京制片厂之外,一切费用都是工作室这边出的。
很多制片厂也想找个跟周彦一样的人来合作,毕竟他们能够在不影响主体框架的情况下轻装上阵,而且周彦还能给制片厂拉来投资。
虽然这些钱不是直接投给制片厂的,但是制片厂却是获利者。
譬如霍建起的这部新电影《歌手》,一毛钱不用燕京厂出,一卷胶片也不用燕京厂给,只需要燕京厂出点人就行,最后燕京厂不仅能赚钱,电影的片头还得印上他们厂的名字。现如今各大制片厂自负盈亏,每个厂都在想方设法搞钱。
但是投资人的钱可不是大风刮来的,时代也不同了,早已不是从前电影厂高高在上的时候了,项目如果不好,没有人愿意投一毛钱。
其他厂也在寻求同类型合作者,有的也找到了类似的,只不过像周彦这样优质的,恐怕再也找不到了。
也是因为找不到周彦这样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说,所以才会有那些酸言酸语。
《歌手》自筹拍以来,周彦就没有过问过,他对工作室的导演施行的都是放养政策。
除了在预算上给他们把把关之外,其他事情他向来很少过问,全靠导演们自己挥。
霍建起他们这样的导演,不用周彦过问,电影也不会拍砸的,反而他问多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挥。
不过今天既然碰到了,周彦也决定过去看看。
霍建起自然是在剪辑室的,一个好的导演,肯定要多跑剪辑,不能过于依赖剪辑师。
当然了,导演也不能过于相信自己,大部分时候,还是要吸取剪辑师的意见,因为导演在看自己的片子时,很容易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
即便很多导演尝试着跳出来看,但这一点很难做到,毕竟人是情感动物,不是什么冰冷的机器,再理智的人,也依旧会带着感性的目光,甚至于说,理智本身,就是感性的一部分。
在剪辑这部分的工作上,国内跟好莱坞的情况又有很大不同,相较而言,国内导演在剪辑方面的权利以及自由度要更高一点。
但是在好莱坞,只有少数部分导演才能拥有最终剪辑权,大部分的导演,都是要制片人以及剪辑师的。
之前华纳为了吸引周彦帮他们拍电影,就曾提出过,可以让周彦拥有更高的剪辑自由,这对一般的导演确实非常具有吸引力。
事实上,好莱坞有这样的规则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很多导演对剪辑的把控并不好,剪辑可不是说拿个剪刀就能干,它毕竟是个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另外,确实很多导演会陷入自嗨,最终剪出来的东西只有导演自己能够看得懂,商业性大打折扣。
很多人观众迷信导演剪辑版,认为导演剪辑版更能够表现导演的艺术理念。